《孩子與惡-看見孩子使壞背後的訊息》讀後心得

by 粉圓
0 留言
孩子與惡

當孩子漸漸長大,開始有自己的想法,對於規則開始會發出質疑和挑戰,父母則每天必須面對規則被打破的無力感。通常訂定規則,是為了讓事情順利的運作,可以有效率的完成;能遵守規則,也是在團體裡中生活必須要學習的第一課。但什麼規則是合理的?什麼規範是過度的?家庭,是孩子必須參與的第一個團體;在這個團體中,孩子將學習到自己可以在群體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。

為了尋求自立與反抗,對象不必然是父母,只要是朝著包圍自己、試圖吞噬自己的事物就可以。

《孩子與惡》

是誰說了算?

家裡的規則,是誰說了算?在我們小時候,這個問題不存在,當然是爸爸的話最大,從前的父親,就是家裡的天子,大家的行事到心情,都隨著爸爸的心情而起伏。這並不是父親過於專制,我的原生家庭,跟別人比起來,應該可以算是非常”民主”,從小到大也不曾被父母打過。但就算是沒有體罰,父親的期望與期待,總是不需要太多言語,就深深烙印在孩子的腦海裡,這是父權社會下的影響,我們因為被上位者稱讚而開心、因為不被認同而傷心。

稱讚和責備有著一樣的殺傷力,我有權利誇獎你,意味著我也可以收回我的獎勵。

人的是非對錯觀念,直接承襲於家庭,什麼行為會被懲罰,什麼行為會被獎勵。我們慢慢的被制約成家裡所獎勵的那一套價值觀。人終其一生,都得選擇順從或對抗這樣的價值觀;這是我們每個人被預設的原廠設定,從這個家出廠的孩子,不能偏離軌道太遠,否則就是尚待努力的、或不夠完美的瑕疵品。為了讓孩子不要”偏離正道”,也怕孩子不能融入社會,我們耳提面命的細心指導,深怕孩子出去被人家說家長沒教好。教育是一種洗腦,就算出發點是好的,我們都在接受教育後,變得不再是完整的自己;但也在起身反抗之後,因而能成為自己。

孩子「惡」的初體驗

河合隼雄老師的《孩子與惡-看見孩子使壞背後的訊息》,再次讓我驚豔,在我看了《閱讀孩子的書》時,初次認識這位大師的作品,從這種角度寫教養的書,是我從來沒有看過的。唯有對自己有深刻的認識與反省的人,才能寫出這樣的書。推薦給家中有孩子即將進入青春期的你,你準備好讓孩子背到外面的世界探索了嗎?

大人唯有凝視自己內在的「惡」,才有辦法面對孩子的「惡」

《孩子與惡》

我們必須在小時候體驗到某種深刻的根源惡,認識了它的可怕,進而下定決心絕不再犯。當孩子遇到這種體驗時,身邊的大人如何處理,對孩子的人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。也許大家小時候有過想順手牽羊的衝動,有時不是真的想要那個物品,而是因為這個行為是被禁止的,反而增加的想挑戰的慾望。不管是否有實際行動,或是只是在心裡想像,偷偷的擁有它。如果安全穩定的生活是「善」,那破壞它的就成為「惡」了,如同鐵達尼號裡的Jack,對從小過著優渥生活卻沒自由的Rose,有著致命的吸引力,就算只是向海裡吐痰,都是一個乖女孩從沒體驗過的惡。

一個人為了成為他自己,必須破壞過去支撐他的支柱。然而,這是非危險至極的事。

《孩子與惡》

藉由這樣小小的惡,Rose慢慢獲得自立的勇氣,最終能夠勇敢的對母親說不,勇敢地逃離自己不想要的婚姻安排。所有的自立,都源自於「惡」,源自於一個拒絕的勇氣,對於家人的拒絕,總是最難的,因為難以分割的牽絆,總是以愛為名的枷鎖,是每個人都必須克服的一關。

讓孩子表達情緒

“不要哭!再哭就……喔” 不管這個空格裡,接的是懲罰或獎勵,都向孩子表達了強烈的情緒表達是不好的、不被期待甚至是不被允許的。沒有人每天都是好心情,就像天氣有晴有雨,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,各種情緒體驗都是必要的;對每一個成年人來說,擁有各種情緒都不可恥。當你很難忍受孩子哭泣,除了噪音之外,更難受的是一種不知所措的感覺。這種感覺,可能源自於小時候哭泣時,表達悲傷的情緒訊號發射出去,卻沒有人接收,只是被處罰或是被轉移注意力打發掉,久而久之,做了父母的你,也一樣不知道怎樣面對這樣的情緒,只希望孩子趕快回覆到”正常”的模樣,回到”快樂”的心情。但是,隱藏悲傷憤怒並不會換來快樂,它會轉換成一種深潛到內心深處,並轉換成其他的情緒表達出來。

某次遇到一群身穿童軍服的孩子,應該是國小中年級的年紀,在公園的遊戲場玩耍,其中一個孩子從攀爬吊掛環上掉了下來,有撞到地上但應該不嚴重,孩子痛得大哭,一旁的家長氣急敗壞地衝過來訓話:「就叫你不要爬了,你還爬!」。因為我的孩子也在旁邊玩,剛好注意到那女孩並沒有用危險的方式使用器材,年紀也夠大到不應該再接受這樣的訓話。雖然我從小並沒有接觸過童軍團,但我認為那應該是一個讓孩子可以挑戰自我,學習生活技能的團體,但很遺憾的那位母親卻沒留意到,自己的言行,正在扼殺孩子面對挑戰的勇氣。

別急著剷除阻礙與危險

對於孩子受傷,父母的第一反應都是責罵。當然是出自於擔心與關愛。但父母若不能適度隱藏自己的緊張和害怕,會讓孩子也感染了的過度小心的習慣,對於外在的世界過度害怕,而阻礙孩子探索世界的步伐。當你希望孩子聽話乖巧,其實也只是想省自己的麻煩。孩子如果都乖乖在自己眼皮子底下,父母就不花太多心思擔心他會遇到危險,會被別人帶壞 (自己的孩子永遠是被別人帶壞的)。讓孩子出門探索,父母的確是會揪著一顆心,從參加過夜營隊,到跨國校際交流甚至未來在國外念書與工作。收起自己的擔心並承擔一定程度的風險,是一個成熟父母應盡的責任;我們沒有權利,因為自己不想操心就限制孩子的視野,想方設法讓孩子留在自己身邊。勇敢的孩子背後,都有相信他的父母或老師;因為知道背後有人支持著自己,孩子才能勇敢往前走。

孩子真的犯錯了怎麼辦?

有時候,孩子會故意犯錯以換取父母的關注。如果平時對孩子的關注不夠,只在孩子犯錯時才大聲責罵,孩子在被罵的那一刻,感受到父母的強烈關注(即使是責備),會促使他再次犯錯來爭取父母關注的視線。(也許平時獎勵的關注也有,但是專注度總是沒有罵孩子的時候高…孩子很敏感的,知道你的稱讚沒有責備要來的發自內心)。當孩子犯錯時,除非是有立即性危險當然必須即刻阻止,但更重要的是忍住責備,先去了解這個行動背後的動機。除了學齡前的孩子可能還尚未明白自己在做的事是不對的,上國小後的孩子,在做壞事時,心裡其實都是清楚的。但為什麼明白了還犯錯,背後的原因有百百種,要靠父母自己去了解,才能解決錯誤行為的一再出現。平常親子之間必須建立信任感,在不小心罵了孩子之後,一定要對孩子說:「媽媽雖然罵你,但我還是愛你的」。我的小女兒常常因為這樣而哭得不可開交,當你對她板起臉孔斥責她時,孩子會以為你不愛她了,才會對她這麼兇。大人無法理解孩子為什麼會這麼想,但通常,我們都把孩子平常的聽話乖巧當成應該,並不會多做表示,只是犯錯時才會有比較大的反應。

對孩子說出你的愛

試著練習在孩子能做好平常該做的事時就誇獎她,讓她知道平常的她,是有受到關注的;試著在孩子也沒特別表現好時,經常抱抱他們,對他們表達你的愛,你心裡很愛孩子,但不說出來,其實孩子並不知道(和伴侶相處也是一樣的道理,就算是10年的婚姻關係也是需要細心維護),刻意選在孩子沒有特別表現好時說愛他,才會讓孩子知道,媽媽愛的,是本來的我、真正的我,我不需要表現很棒才值得疼愛,我只要是我自己,就值得被愛。

你是值得被愛的

亞洲不像歐美人習慣與人有比較多的肢體接觸,也會經常把愛掛在嘴邊。亞洲父母也較不擅於誇獎自己的孩子,遇到鄰居朋友,總是要在別人面前批評自己的孩子以示謙虛。但這種謙虛是虛偽的,也讓在一旁聽的孩子以為自己真的比別人差,面對別人對自己孩子的稱讚,請試著坦率地接受,不一定要說他真的很厲害,可以表達因為你的孩子很努力,讓孩子知道你肯定他的成就。別為了維持”謙虛是美德”,就不敢說真話。對於從小不常聽到父母表達愛意的我們,要對孩子說出愛,真的不容易。做父母的我們,請先練習愛自己,愛那個經常暴怒、在心裡想像揍扁孩子的自己,愛那個總是說錯話的自己,愛那個就算常把事情搞砸但不放棄努力的自己;當你能愛自己,你也有會能力去愛孩子與家人。

延伸閱讀《愛的藝術》,這也是另一位大師級作家,下次再分享這本書。

You may also like

留言處

Copyright © 2024在閱讀路上 All rights reserved